“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一、事件介绍


事件名称

人大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斥其狂徒


当事人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

2015级人大历史学新招硕士郝相赫


事发时间

2015年9月20日


事发地点

微信朋友圈


事件影响

引发微信、微博及媒体热议


事件时间轴

9.19
郝相赫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不敬”言论
9.20
微信公众号“点墨轩艺术空间” 发表文章《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
9.20 23:21
微博用户@陆浑戎 将以上微信文章截图发布
9.21 15:41
新浪“新闻极客”发表《人大学生朋友圈批前辈 导师公开信断绝师生关系》
9.21 15:42
澎湃新闻网发布《人大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宣布断绝与一新生师生关系,斥其狂徒》
9.21 16:15
@头条新闻 发布相关微博
9.21 16:20
@澎湃新闻 发布相关微博
9.21 19:17
郝相赫在@郝相赫2015 中发布道歉信



双方公开信词云


▼教授孙家洲公开信关键词句

“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学生郝相赫道歉信关键词句

“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二、事件传播

920日晚,微博用户@陆浑戎 发出朋友圈看到的,未知详情,大家怎么看?

附图内容标题是:“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教授#为断绝本人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告学界朋友与弟子的公开信”。是微博上第一个在这个事件上产生影响力的个人,该条微博得到466次转发,385条评论,95个点赞。


▼参与讨论该事件的微博用户认证情况分布

“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其中大部分为普通用户,占比66%,而认证用户占24%。



▼参与讨论该事件的认证用户类别分布

“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其中名人认证的用户占到57%,排在首位,媒体认证的用户跟随其后占到30%。


40个“媒体认证”的微博账号随即加入传播阵营,其中包括@头条新闻 、@人民日报 @人民网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新京报 等。参与热议的大V有:@吴法天 @GK同人于野 @评论员李铁 @陈朝华 @不沉默的大多数 等。


▼参与讨论该事件的用户关注关系图

“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三、事件观点


▼观点分布


“人大师生断绝关系”事件舆论分析——尊师重道vs吾更爱真理


获得更高转发量的微博多为指责导师孙家洲。转发量靠前(大于50)的几十条微博中,64%由媒体用户发布,36%由名人认证用户发布。媒体用户侧重报道现象,无明显观点倾向。名人认证用户则有较为清晰的观点,且多是指责教授孙家洲。


@GK同人于野:人大郝相赫被导师断绝师徒关系这件事,我感到刮目相看,后生可畏,九零后果然令人耳目一新!一个年轻人读了前辈的著作,当然有权力批评比较,计较学术上的高下根本没必要给谁留面子。孙家洲教授以为师徒辈分规矩门户私计大于学术,不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这样的人根本不配指导真正的青年才俊。


@老简宁:【这事大发了】刚刚看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恕我孤陋寡闻,我对文中所涉的历史学大腕孙家洲、阎步克、韩树峰一无所知,但仅从孙家洲和被他逐出师门的学生郝相赫各自的言论看,霎时让我荒谬地联想到了岳不群和令狐冲……年轻人的日子真不好过啊!


@杨克的blog:看到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发声明,断绝新招收硕士生郝相赫关系,仅仅因为学生微信中议论两教授的书,不及他看的去了澳门的一学者的书有学术水平。这个孙教授极端可笑,难道我是诗人,弟子就要说我所有诗好,说我认识的一切名诗人诗好。大学教授堕落若学阀。批评作家、批评作协多了,难道开除人家[呲牙]


@评论员李铁: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发公开信和学生断绝师生关系。此举荒谬可笑,什么年代了,这些教授还把研究生当家奴,以为自己在开武馆?这是现代的大学,不是你家的私塾。你可以不喜欢学生,但是学生也可以不需要你喜欢,学生的权益是制度保障的。


@记者郝建国:【吾爱我师,更爱真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家洲日前公开宣布与今年新招的硕士生郝相赫断绝师生关系,原因是该生在社交媒体微信平台批评本院另外两名教授学术水平一般。本博以为,尊师是一回事,学术批评是另一回事。以师道尊严打压学生来维护学术权威,如此霸道作风与信访办官员何异?



对当事人的评价高频词

孙家洲

学养深厚谦谦君子

气量

敦厚

矫枉过正

武断而不负责任



郝相赫

狂徒(113次

无知

年少

庸才

狂妄



四、事件点评

张志安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微信朋友圈的公与私】


以微信朋友圈或微信群为例,社交网络对多数使用者,就其动机和传播范围来说,是群体传播。但由于社交媒体一经扩散就可病毒式传播的效果、普通公众对“转载须同意”的程序缺乏认知,很容易进入大众传播的范围,给个人或机构带来非企及的后果。


在这个案例中,看学生的描述,导师如果不满,可以找学生直接沟通或私下批评,哪怕要“逐出师门”也可以在线下解决。导师直接用发公开信的方式搞声明,既违背了学生的意愿、将原本窄众化的吐槽变成了大众化的事件,也会给学生今后发展和大学声誉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学生用“垃圾学者”的词汇去评判前辈学者,态度和行为是粗鲁、不当和错误的。但导师直接将个人吐槽大众化、师生“矛盾”公开化的做法更需要反思。


生活在网络化重构人类关系的语境中,每个人都愈发需要对社交媒体的公与私、对社交媒体传播的利与弊有清醒认知。


中国青年报

程曼祺


【微信朋友圈是私家后院吗】

在网络大数据环境下,记忆是常态,遗忘是例外。凡是你发到网上的东西,陈年的相册也好,一条你认为只有好友才能看到的“朋友圈”也好,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后果。人大的郝相赫同学,骂人是不好的。你实在憋不住了,别忘了有个东西叫“朋友圈分组”。


本报告由知微数据(zhiweidata.com)制作,报告中所有的文字、图片、表格均受有关商标和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所有权为原著者所有。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复制、传递、转载本报告或向第三方实施许可,否则,知微数据将保留追究其一切法律责任之权利。

本报告内容受所采用数据、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等的影响,分析结果仅代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影响因素下的当时情形。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为市场和客户提供基本参考,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本报告允许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部分引用本报告数据和相关内容用以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但是必须保证所引用部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注明来源,本公司不承担因此引发的任何连带责任。

(0)
上一篇 2021年1月11日 上午7:40
下一篇 2021年1月11日 上午7:4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