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中国平安的‘地产劫’。”

近期,中国平安陷入两起负面,刚否认收购碧桂园,又卷入“毒地”漩涡。知微数据分析师就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从舆情综述、事件背景、传播分析、舆论观点、舆情总结、管理启示等方面做出详细分析,完整版报告可扫码添加“知小微”获取。

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01事件背景

  • 市场传出中国平安被要求收购碧桂园并承接其债务,与碧桂园自下半年以来遇到的债务危机相关。碧桂园作为中国第一大民营房企,近年来,由于其快速扩张和大量举债,公司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2023 年,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经营的压力,碧桂园的债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公司股价也大幅下跌。这也引发外界担忧,碧桂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恒大。据媒体报道,碧桂园涉及的债务规模巨大,其债务危机将对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 2023 年 10 月 10 日,碧桂园发布公告表示,希望通过寻求整体方案来全面解决公司当前境外债务风险。 
  • 中国平安曾是碧桂园股东之一。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期,中国平安曾入股过数家地产公司,其中就包括碧桂园。但在地产行业进入调整周期后,中国平安开始不断减持地产股。据中国平安公告,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平安已不再持有碧桂园的股份。
02传播分析

此次中国平安相关报道在市场上引起高度关注。一方面,中国平安作为国内知名保险集团,其动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该报道涉及收购、债务等敏感话题,也引发了权益市场的高度关注。 
事件回顾
  • 11月8日,路透社发表独家报道《中国官方要求中国平安取得碧桂园控股权》,文章引述知情人士称,官方与中国平安的谈判于 8 月底开始,中国平安已被要求提供救助计划的细节。
  • 随后,中国平安在盘中 14 时 40 分左右通过证券时报发表严正声明回应称,该报道完全与事实不符,公司从未收到任何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相关要求。此前,公司在收到相关问讯时,已书面向路透社作出澄清,但路透社仍执意发布相关的不实报道,公司对此深表遗憾。
  • 15时30分左右,中国平安再次发表声明称,截至今年三季度末,中国平安已不再持有碧桂园的股份。
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 针对中国平安的指责,路透社发言人亦在后续更新报道中表示:“我们坚持我们的报道。”
  • 晚间,中国平安通过官网发布完整的正式澄清公告,再次否认收购传闻,并称公司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交易计划或讨论。截至目前,公司没有持有碧桂园股份。

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图源:中国平安官网
舆情趋势

在报道初期,市场对此消息的反应较为强烈,讨论度快速上升。随着中国平安的澄清和回应,舆情趋势开始放缓,热度逐渐下降

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舆论情绪
在报道初期,由于市场对收购消息的不确定性,舆论情绪偏向负面,这点也体现在中国平安的股价上面,中国平安在A股及H股市场双双下跌。随着中国平安的声明发布之后舆论情绪逐渐转向中性,但市场情绪仍受到一定影响。在被爆出卷入苏州 85 亿“毒地”舆论漩涡后,舆论情绪继续转向负面,并继续影响二级市场
传播渠道

中国平安此次事件传播范围较为广泛,从央级媒体经济日报、四家证券报、央视网财经、环球时报、金融时报等,到财联社、21 财经、第一财经、澎湃新闻、新京报等主流财经媒体纷纷参与了此次报道。在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平台也引发热议并登上热搜。

 

03舆论观点

媒体评论
  • 中国平安不动产风险敞口引发担忧。21财经发文称,中国平安的不动产投资风险敞口始终是市场关心所在。在利率下行、房地产市场波动、信用风险突出、投资市场波动的市场环境中,保险公司负债端和投资端普遍承压。投资者对于中国平安的担忧也在加剧,在中国平安 2023 年中期业绩发发布会上,平安集团对其不动产风险敞口的概括评述为“敞口可控、风险可控”。 
  • 清仓碧桂园股份让外界感到震惊。搜狐财经报道称,碧桂园8月10日发布亏损公告,向外界承认其遭遇阶段性流动压力后,中国平安旗下平安资管于8月11日减持碧桂园 1409.4万股股份,套现1381.21万元,持股数减为13.82亿股,持股比例降至 4.99%。如今平安向外透露,到三季度末已不再持有碧桂园股份,这意味着从8月11日至9月底之间,不到两个月时间,平安彻底清空了碧桂园股份。 
网民观点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一些投资者和网民对中国平安的回应表示支持,认为公司股价下跌是受到了不实报道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人对路透社的报道表示质疑,认为其可能存在误导市场的情况。
  • 境外势力借助媒体恶意做空中国。有自媒体财经博主表示,路透社作为国际知名的新闻机构,其发布的新闻报道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在此次事件中,路透社对中国平安的报道存在不实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稳定和投资者的信心。
  • 中国平安回应措辞较为温和。某财经博主发文表示,中国平安的声明措辞并不算强硬,只是用了表示遗憾这样的温和表述,也没有表示要追究责任之类。路透社作为国际知名媒体机构,今年连续提前命中降印花税、限制减持、平准基金、万亿国债等大事件,这次敢用独家报道的形式披露,并在面临法律法规风险的情况下,想必对信息源信心十足,静观事态后续演变。
04

舆情总结

此次中国平安舆情危机事件传播范围广泛,影响程度深。从财经媒体到社交媒体,各种渠道都能看到相关的讨论和猜测,对中国平安的声誉以及投资者信心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国平安作为上市公司,在面对市场传闻和媒体不实报道时,第一时间积极回应质疑,并发布真实、完整的信息,防止了不实报道的进一步传播对市场造成的不良影响,维护了投资者的权益和市场稳定,也从侧面维护了其公司形象。

但对使其卷入舆论漩涡的苏州 85 亿“毒地”事件,中国平安目前尚未通过媒体或投资互动平台进行公开回应。从平安大跌的股价表现来看,中国平安在国际资本和国际媒体面前,即使第一时间澄清谣言,但仍略显无力。同时,重大舆情事件的接连曝光,也让投资者对中国平安的未来发展和市场表现产生了疑虑。目前两起事件仍为舆论关注焦点,媒体或将进一步关注公司的后续动态,舆情发展仍需要重点监测。中国平安也需采取一定措施修复因此事件受到影响的公司声誉。

综上,中国平安在此次危机事件中的对应措施值得肯定,对市场舆论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较高,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投资者和媒体的沟通合作,及时向公众和投资者传递公司的真实情况和发展动态。通过增加透明度,有助于消除市场误解和谣言,从而增强公司信任度。
 

05管理启示

受国际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金融机构面临的境外舆情形势越来越复杂和严峻。在境外舆情预防和应对方面,如果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一旦遇到舆论危机,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甚至还以“出口转内销”的形式,传递至国内,给金融机构品牌和声誉等造成“二次伤害”,并可能引发恐慌情绪,对金融机构的股价和市值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机构的经营稳定性。

(更多管理启示内容,可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客服知小微获取完整版报告。)
 

危机管理服务

知微数据基于品牌舆情监测和历史经验的积累,提供在危机前、中、后期的专业服务,包括敌对/友好渠道跟踪、分析;小时级传播汇总分析;研判建议及公关效果复盘等内容,同时,在顾问团的带领下,对各行业的案例进行危机应对机制研究,助力品牌公关工作。

目前,顾问团成员包括高校专家和公关行业专家。相关研究成果收入“危机案例教材”系列报告中,该系列报告为各行业危机事件的汇总研究,分为周期性报告(月报和半年报/年报)和事件专项报告,主要包括危机类型、首发渠道、公关举措等分析内容。

危机案例教材示例
青岛啤酒“工人原粮仓小便”事件分析 | 探舆论场

专项报告:中融信托部分产品“逾期停兑”事件分析 | 探舆论场

上半年企业危机“启示录” | 探舆论场

知微危机案例库收录经典危机案例,辅助品牌对各领域各类型经典危机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复盘,在突发事件中定位同类案例,了解同类危机回应手段和效果,镜鉴得失。

知微危机案例库-经典案例集锦
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如需获取完整报告或其他行业报告,请扫码添加“知小微”进行获取,也欢迎加入营销、公关专属社群进行交流。

封面图源:中国平安官方微博

中国平安否认被要求收购碧桂园事件舆情分析报告 | 探舆论场

本报告由知微数据(zhiweidata.com)制作,报告中所有的文字、图片、表格均受有关商标和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部分文字和数据采集于公开信息,所有权为原著者所有。

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任何组织或个人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擅自复制、传递、转载本报告或向第三方实施许可,否则,知微数据将保留追究其一切法律责任之权利。

本报告内容受所采用数据、技术手段、研究方法等的影响,分析结果仅代表包括但不限于以上影响因素下的当时情形。受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资源的限制,本报告只为市场和客户提供基本参考,本公司对该报告的数据和观点不承担法律责任。本报告允许媒体和学术研究机构部分引用本报告数据和相关内容用以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但是必须保证所引用部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注明来源,本公司不承担因此引发的任何连带责任。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10日 下午5:30
下一篇 2023年11月14日 下午5:30

相关推荐